“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导致中国工业丢失成本优势。”这一被普遍认可的论调,因“工业4.0”带来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而变得有失偏颇。
其一,中高端人力资源优势。
“未来工厂并不是‘无人工厂’。”西门子前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认为,智能化生产使人担当更有挑战性的角色,如创新、规划、监督和协调机器的运作。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大幅上升,将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可持续性支撑,而中国显然是此类中高端人力资源的“富矿”。
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还有大约700万大学毕业生。日前,安永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中国一名工程师每年的综合成本(3万美元)仅为美国(30万美元)的十分之一。“中国正在丧失的仅仅是低层次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而中高端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成本优势会持续释放。”
其二,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
据近期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地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完整的产业链确保中国能够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令人啧啧称道的是,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正如一名前苹果高管对《纽约时报》所言,“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协同灵活的特征,并为将来实现“工业4.0”做了铺垫。
其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在扮演拥有完整、灵活高效产业链的“世界工厂”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这种双重角色将使国内市场与工业生产产生更为强劲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有助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其四,大规模生产的组织能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看来,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我国工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目前,我国政府对工业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编制中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已经在谋划我国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入驻:2024-02-26
入驻:2024-02-26
入驻:2024-02-26
入驻:2024-02-22
入驻:2024-02-22
举办:2026-03-29 至 2026-04-01
举办:2025-05-13 至 2025-05-16
举办:2025-03-14 至 2025-03-16
举办:2025-03-19 至 2025-03-22
举办:2025-08-27 至 2025-08-30